[1]聂桂华,周可范,董秀华,等.山药的研究情况[J].中草药,1993,24(3):158. [2]何海玲,单承莺,张卫明,等.山药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6):1-6. [3]周玥,郭华,周洁.铁棍怀山药中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3):69-71. [4]薛建平,祝红蕾,尧俊英,等.铁棍山药及其零余子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8):268-269. [5]张重义,谢彩霞.怀山药无机元素的特征分析[J].特产研究,2003(1):41-44. [6]周成河,吴云,张友明,等.山药加工与开发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8):65-67. [7]邱仲华.山药零余子技术简报[J].中国蔬菜,1984(2):8-9. [8]张宗勤,撒文清,刘建才.叉蕊薯蓣的繁殖及微型薯蓣的离体诱导[J].生物技术,1998(1):18-30. [9]李明军.怀山药组织培养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7. [10]曹孜义,刘国民.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1]Chen Y Q,Fan J Y.Rapid clonal propagation of Dioscorea zingiberensis[J].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03,73:75-80. [12]胡选萍.山药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4):75-76. [13]金密.圆山药离体培养及嫩茎再生芽细胞组织学观察[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18. [14]张玲,马林,杨国涛.黄山药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J].生物技术,2005,15(3):70-73. [15]刘金英,徐有明,李双来,等.佛手山药组织培养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6,26(3):323-328. [16]李明军,薛建平,陈明霞,等.不同因子对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0,20(2):156-160. [17]梁方刚,马克莉,李明军,等.怀山药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形成和植株再生的影响[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1):24-27. [18]肖关丽,杨清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2):136-138. [19]胡选萍.山药零余子诱导愈伤组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13975-13976. [20]郭君丽,陈明霞,李明军,等.光质和生长物质组合对怀山药零余子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2):99-102. [21]于倩,李明军.怀山药微型块茎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及高频率再生[J].生态学报,2004,24(5):1022-1026. [22]褚四敏,陈敏洁,贾文姝,等.光质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65-666. [23]郭君丽,李明军,张嘉宝.光质和NAA组合对怀山药叶片脱分化的效应[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5(1):58-61. [24]郭君丽,王俊甫,蒋福稳,等.光质和2、4-D对47号怀山药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形成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2(15):174-176. [25]李新凤,赵滢,田玉龙.植物组织培养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2010(1):66-67. [26]谷延泽,高颜瑞.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6):56-58. [27]潘娟,李先源,李名扬.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392-2394. [28]陈菲,李黎,宫伟.植物组织培养的防褐化探讨[J].北方园艺,2005(2):69. [29]郭艳,杨海玲.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解决途径[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7):14-16. [30]叶添谋.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常见技术难题研究进展[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84-90. [31]王桂荣.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1):54-57. [32]蔡建荣.山药组织培养褐化反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