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鹤林,李景富.中国番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6.
[2]尚德军,李世雨,田延河,等.美国番茄制品加工与技术[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5-6.
[3]王荣栋,曹连莆,张旺锋.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29-242.
[4]陈世儒.蔬菜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5]余诞年,吴定华,陈竹君.番茄遗传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1-178.
[6]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80-284.
[7]王雷,王鸣,石英,等.加工番茄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8,7(1):32-37.
[8]郑建超.番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99,24(3):48-51.
[9]陈贤,关文灵,杨磊,等.番茄品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68-2269.
[10]董华芳,王海龙,许延波.番茄主要农艺性状及前期产量的相关分析[J].北方园艺,2009(4):20-22.
[11]王永飞,王鸣,王雷,等.加工番茄丰产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99,32(1):20-25.
[12]余庆辉,张勇,杨生保,等.加工番茄叶片与产量的相关性及叶内生理性酶活性比较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3):25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