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灵芝,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翟大才,项百林.安徽省休宁县次生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林业管理资源,2001(1):39-43.
[3] 张峰,张金屯,上官铁梁.历山自然保护区猪尾沟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增刊):46-51.
[4] 郭正刚,刘慧霞,孙学刚,等.白龙江上游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3):388-395.
[5] 尚进,李旭光.重庆涪陵磨盘沟不同生境中桫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2):285-288.
[6] 温远光,刘世荣,陈放,等.桉树工业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4):17-22.
[7] 李雪松,梁君荣,陈长平,等.泉州湾虾池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增刊):234-239.
[8] 欧芷阳,杨小波,吴庆书.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扩大区域植物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7,15(4):437-444.
[9] 吴统贵,吴明,萧江华.杭州湾滩涂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动态[J].生态学杂志,2008,27(8):1284-1289.
[10] 李凤英,纪桂琴,石福臣.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2(3):38-45.
[11] 白芝兵,张洪江,程金花,等.重庆四面山杉木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2):142-147.
[12] 刘新华,徐海量,赵新风,等.塔里木河下游典型绿洲边缘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种群分布格局[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3):53-57.
[13] 李玉平,龚宁,慕小倩,等.菊科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增刊):150-155.
[14] 周明东.中国帕米尔高原菊科植物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6.
[15] 王长如,李红生,梁宗锁.黄土高原菊科植物区系初步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32-37.
[16] 孙红燕.中国喀喇昆仑山菊科植物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0.
[17] 郭静静.黄河流域河南段不同环境梯度下菊科植物多样性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18] 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78卷.2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9] 王一峰,王俊龙,吴依茜,等.甘肃风毛菊属植物区系地理研究及与邻近地区区系的关系[J].广西植物,2009,29(1):103-110.
[20] 马炜梁.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M].北京:高等教材出版社,1998.
[21]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M].1卷.5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2] 贺士元,邢其华,尹祖棠.北京植物志[M].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23] 吴征镒.西藏植物志[M].4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