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赵晓明.药用植物现代品种的选育[C].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2009.
[3]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世伟,刘桂华,易飞,等.云南主要药用植物病虫种类考查初报[J].中药通报,1988,13(3):13-16.
[5] 刘铁城,林奇,白庆余.我国药用植物栽培与药用动物养殖研究的进展[J].中药材,1998,11(1):38.
[6] 王有功.药用植物根腐病的防治[J].安徽农业,2002(1):28.
[7] 蒋妮,覃柳燕,叶云峰.三七病害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9):1070-1074.
[8] 缪作清,李世东,刘杏忠,等.三七根腐病病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7):1371-1378.
[9] 杨成前,吴中宝,李品明,等.白术根腐病菌分离及致病性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1):135-137.
[10] 安信伯,李德新,姚克,等.白术根腐病发生规律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7,22(1):65-68.
[11] 马晶晶.板蓝根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抑菌中草药提取物的筛选[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12] 黄俊斌,赵纯森.西洋参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1998(5):31-33.
[13] 关一鸣,吴连举,王志清,等.西洋参根腐病研究进展[C].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12.
[14] 王立新,刘正坪.黄芪根腐病病原菌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4,9(2):107-109.
[15] 南换杰,秦雪梅,武滨,等.黄芪根腐病研究概况[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1):67-70.
[16] 王拱辰,陈鸿逵,骆平西.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分离,接种和药剂试验[J].植物病理学报,1991,21(1):144.
[17] 骆平西,许毅涛.三七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1,4(2):77-80.
[18] 王淑琴.中国三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19] 王淑琴,于洪军.三七根腐病的初步研究[J].特产研究,1989(2):3.
[20] 罗文富,贺承福.三七根腐病病原及复合侵染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7,27(1):85-91.
[21] 罗文富,贺承福.三七根腐病复合侵染中病原细菌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14(2):123-127.
[22] 李世东,张克勤,缪作清,等.三七根腐病原菌(Cylindrocarpon spp.)生物学特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S1):342-346.
[23] 刘立志,王启方,张克勤,等.三七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活性产物的初步分离[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26(4):357-359.
[24] 刘英慧,赵来顺.白术根腐病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1991(1):8.
[25] 黄声仪,萧启明,鲁文安.白术根腐病的研究Ⅰ.病原菌鉴定、生理生化特性及寄主范围[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2(S1):91-99.
[26] 段明华,原雅玲,赵锦丽,等.白术根茎腐烂与栽培措施的相关性[J].西北植物学报,1996,16(5):24-27.
[27] 黄俊斌,赵纯森,周茂繁.三种药用植物根腐病的病原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3):2172-213.
[28] 臧少先,安信伯,石丽军,等.白术根腐病症状类型及病原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73-76.
[29] 刘凡.白术根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30] 杭州药物试验场.药用植物栽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31] 韩金声,园艺,陈育新,等.中国药用植物病害[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2] 王立新,刘正坪.黄芪根腐病病原菌鉴定[J].华北农学报,1994,9(2):107-109.
[33] 邓成贵.黄芪根腐病病原鉴定研究初报[J].中药材,2005,28(2):85.
[34] 陈垣,朱蕾,郭凤霞,等.甘肃渭源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4):428-431.
[35] 曾华兰,叶鹏盛,何炼,等.木霉菌防治川芎根腐病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4):427-430.
[36] 冯茜,何苗,黄云,等.川芎根腐病的症状及病原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08,35(4):377-378.
[37] 冯茜,黄云,巩春梅,等.川芎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 [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8,26(1):24-27.
[38] 王继山,唐桂荣.板蓝根根腐病防治初报[J].中药材,1999,22(7):327-328.
[39] 王树桐,王亚南,胡同乐,等.板蓝根根腐病病原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1,38(5):473-474.
[40] 杜宾,杨生超,刘翠琼,等.云南灯盏花根腐病病原初步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07(8):259-263.
[41] 林丽飞,李卫芬,罗晶,等.云南省灯盏花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及鉴定[J].植物保护,2009,35(4):117-119.
[42] 朱春雨,刘西莉,董槿,等.麻黄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及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3):193-197.
[43] 魏巍.大豆根腐病原镰孢菌种群多样性DGGE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13,43(5):500-508.
[44] Baker K F,Zentmyer G A,Cowling E B.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M].Annual Reviews Inc,1977.
[45] 官会林,杨建忠,陈煜君,等.三七设施栽培根际微生物菌群变化及其与三七根腐病的相关性研究[J].土壤,2010,42(3):3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