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禹兰景,赵京献,猕猴桃国内外研究概况[J].河北林业科技,1995(3):52-54.
[2]罗桂环,猕猴桃发展小史[J].中国农史,2002(3):24.
[3]赵良权,猕猴桃综合利用价值与民发展前景[J].湖北林业科技,2000(2):25.
[4]徐小彪,张秋明,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植物学通报,2003(6):648-655.
[5]在“海拔高地”与“发展洼地”中奋力崛起[N].贵州日报,2012-04-13.
[6]姚春潮,张林森,刘旭峰,世界猕猴桃产业生产研究现状[J].西北园艺,2003(2):54-55.
[7]杨军,胡保成,吴大江.贵州猕猴桃发展和市场分析[J].西南园艺,1998(4):20-21.
[8]何阳鹏,秦剑桥,不同猕猴桃品种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5(3):38-40.
[9]王永安,薛莹,我国猕猴桃主要品种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01(1):22-23.
[10]金方伦.黔北地区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及丰产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3-16.
[11]金方伦,黎明,韩成敏,贵长猕猴桃在黔北地区昀生物学特性及丰产优质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9(10):175-178.
[12]曾荣,陈金印,李平,美味猕猴桃果实后熟过程中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5):587-590.
[13]蔡金术,王中炎,曾斌,贮藏期猕猴桃果实的品质变化[J].落叶果树,2007(5):13-15.
[14]张海新,宁久丽,及华.果实采后品质和生理变化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0(2):54-56.
[15]陈昆松,郑垒土,张上隆.乙烯与猕猴桃果实的后熟软化[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9(3)±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