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祁承经.汤庚国.树木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224-225. [2]林敏,黄宗安.钩栗种群生命表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3(2):9-13. [3]陈养.钩栗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7(3):89-90. [4]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1. [5]杨全,王文全,张卉,等.8个种源黄芩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5):530-533. [6]惠利省,徐立安,王章荣,等.马褂木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222-3225. [7]张世华,梁社往,何忠俊,等.10个地理种源滇重楼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708-715. [8]李金华,赵嫦妮,许德禄,等.浙江宁波赤皮青冈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差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2):6-9. [9]赵勋.越南安息香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10]姚毅.珙桐幼苗光合特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11]陈昕.雷公藤不同种源光合特性及其与生长属性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12]陈建勋,王晓峰.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3]孙小玲,许岳飞,马鲁沂,等.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构成对遮荫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0,34(8):98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