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晓晖 , 王葆芳 .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三种豆科绿肥植物生物量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生态学杂志 ,2005,24(10):1134-1138. [2]潘福霞,鲁剑巍,刘威,等.不同种类绿肥翻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6):1359-1364. [3]王丹英,彭建,徐春梅,等.油菜作绿肥还田的培肥效应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1,26(1):85-91. [4]曹卫东,黄鸿翔.关于我国恢复和发展绿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4):1-3. [5]杨玉爱.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J].土壤学报,1996,33(4):414-421. [6]张磊,欧阳竹,董玉红,等.农田生态系统杂草的养分和水分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69-72. [7]卢萍,单玉华,杨林章,等.绿肥轮作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氮素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土壤,2006,38(3):270-275. [8]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27-232. [9]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0]吴金水,林启美,黄巧云,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4-17. [11]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68-282. [12]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6-133. [13]于君宝,刘景双,王金达,等.典型黑土pH值变化对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研究[J].土壤通报,2003,34(5):404-407. [14]焦彬.中国绿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15]刘国顺,罗贞宝,王岩,等.绿肥翻压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95-98. [16]章家恩,刘文高,胡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土壤与环境,2002,11(2):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