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丽莉.城市地面硬化的危害与防治[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5(1):48-49.[2]王云才,史欣.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31-38.
[3]王思远,张增祥,周全斌,等.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生态学报,2003,23(4):649-657.
[4]李伟,杨豪中.论景观设计学与文化遗产保护[J].文博,2005(4):59-64.
[5]肯·泰勒.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J].韩锋,等,译.中国园林,2007(11):4-9.
[6]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21(6):16-24.
[7]张丹,陈晓媛,田大方.传统园林语言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北方园艺,2012(12):100-103.
[8]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25(10):73-76.
[9]唐旭.简谈江南水乡传统文化景观的延续[J].广西城镇建设,2008(12):63-66.
[10]韩保刚.传统地域文化在当代遗址保护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59-63.
[11]俞孔坚.文化城市时代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从生态学“入世”到文化身份的认同[J].建筑与文化,2009(Z1):14-16.
[12]王大艳,李山,田朝阳,等.传承老村元素,重构新村意象[J].北方园艺,2012(7):110-114.
[13]陈志文,李惠娟.村镇规划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J].浙江社会科学,2007(1):130-134.
[14]环县志编撰委员会.环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15]Edsa O.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5,21(10):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