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俞德浚.中国植物志[M].3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4-31.[2]张加延,张钊.中国果树志:杏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93-559.
[3]王利兵.三种山杏资源调查与其分布规律[J].林业资源管理,2011(5):67-72.
[4]刘青华,刘明国,赵桂玲,等.16个山杏无性系POD及PPO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7(4):16-18.
[5]李明,赵忠,杨吉安,等.黄土高原山杏种质资源分类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1):8-12.
[6]余海滨,董胜君,李爽,等.黄土丘陵区表型变异野杏种质的种子可溶性蛋白图谱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3(6):7-11.
[7]赵桂玲,刘明国,刘立新,等.辽西高产山杏间接选种数量性状指标的确定[J].辽宁林业科技,2004(2):5-7.
[8]仝玉琴,刘小宁.西北干旱地区西伯利亚杏选育若干数量性状的确定[J].北方园艺,2009(2):29-31.
[9]李明,赵忠,杨吉安,等.黄土高原不同县域山杏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39(2):143-149.
[10]刘明国,赵桂玲,董胜君.山杏种内POD同工酶及种子可溶性蛋白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4):582-586.
[11]曲志义,邢克温,王振生,等.山杏人工林丰产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0(3):24-29.
[12]陈紫瑜,张胜利,刘军,等.山杏种源试验与选择初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4-28.
[13]董胜君,刘明国,赵桂玲.山杏丰产优良无性系光合生理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56-5357.
[14]郑淑霞,上官周平.8种阔叶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J].生态学报,2006,26(4):1080-1087.
[15]许大全.光合作用“午睡”现象的生态、生理与生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6):5-10.
[16]彭邵锋.不同产量的油茶无性系光合特性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