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大明,杜志强,李秀娜,等.猴头菌丝多糖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功能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38(3):370-374.[2]吴迪,张劲松,蒋俊,等.不同产地猴头菌子实体粗多糖特征及其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的活性[J].食用菌学报,2011,18(4):59-62.
[3]吴云艳,宋慧,马福.猴头菌属(Hericium)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6):621-626.
[4]袁胜东,罗霞,俞梦瑶,等.猴头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8926-8928.
[5]李艳红,李莉.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猴头菌新菌株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6(2):42-43.
[6]张卉,李长彪,陈明波,等.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姬松茸新菌株[J].微生物学杂志,2004,24(6):56-57.
[7]DB33/T 384.2-2002.无公害猴头菇(第2部分)栽培技术操作规范[S].
[8]NY/T 10972006.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酯酶同工酶电泳法[S].
[9]林兴生,李开本,陈体强,等.11个灵芝菌株的栽培性状和酯酶同工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1):80-84.
[10]訾惠君,刘连强,王文志,等.12个黄伞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8971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