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献浦,于顺利,泽仁旺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保护区的遗产价值和有效管理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14-217.
[2]周志强,徐丽娇,张玉红,等.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生态价值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1(1):63-70.
[3]孙文昌.五大连池地区火山自然地理景观[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4):84-96.
[4]孙文昌,祁承留,李树珍.东北地区火山植物的特点及综合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87(2):97-105.
[5]董雪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9(6):100-105.
[6]陈洪洲,杨金山,王丽梅,等.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的火山喷发特征[J].世界地质,2009,28(3):291-296.
[7]张桂宾.河南种子植物种分布区类型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2):148-156.
[8]傅沛云.中国东北部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9]张树民,陈黎明,邢润贵,等.五大连池火山区土壤和植被分布与特征[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86-88.
[10]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增刊):1-139.
[11]吴征镒,周浙昆,孙航,等.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146-451.
[12]吴晓娜,何飞,刘兴良,等.川西地区种子植物种级水平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5):35-43.
[13]李锡文,李捷.横断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3,15(3):217-231.
[14]阎丽春,覃海宁,朱华.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种的地理成分分析及区系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6):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