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京.凤梨应用生物技术于育种改良上的进展[J].福建果树,1997(3):32-33.
[2] 文慧婷,张翠玲.艳凤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4):10,14.
[3] 陈秀玲,庄尔铮,何丽烂,等.金边凤梨组织培养快速育苗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1):62-65.
[4] 王小精,潘学峰,梁启明.观果凤梨的组织培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2):166-170.
[5] 刘汉东,赖茂川,韦建宝.影响丹尼斯凤梨组培快繁的主要因素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04,4(4):33-35.
[6] 远凌威,张苏锋,袁正仿,等.康泰凤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3):320-321.
[7] 王勇,杨元,王媛媛,等.星花果子蔓凤梨组织培养技术初步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4):26-29.
[8] 郑淑萍,徐建新,丁峰,等.星花凤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江苏农业科学,2005(3):94-95.
[9] 刘松涛,郭军战,白睿.凤梨组织培养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4):95-97.
[10] 桂意云,林纬,陶劲,等.擎天凤梨离体培养快繁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6):509-510.
[11] 平秀敏,田敏,李纪元,等.红星凤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103-105.
[12] 梅贝坚,艾华.小舌凤梨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1):52.
[13] 徐立,李志英,李克烈,等.蜻蜓凤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园艺学报,2000,27(4):303-304.
[14] 黎建玲,蒋波,何小燕,等.蜻蜓凤梨快速繁殖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7(3):101-104.
[15] 刘国民,李传代,邱榆.粉菠萝组培快繁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250-256.
[16] 毕可鹏,赵秋,徐立.百剑凤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4):469.
[17] 孟艳琼,张志平,何琬璐,等.红姬凤梨离体培养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364-5366,5425.
[18] 傅婉华,李文安.三色小凤梨的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5):51-52.
[19] 王春荣,及华,赵玉芬.红藻凤梨的离体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1):46.
[20] 徐立,李志英,赖齐贤,等.彩叶凤梨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4):344.
[21] 林思诚,任惠.大莺歌凤梨的离体培养快速繁殖试验[J].广东林业科技,2005,21(1):15-18.
[22] 张伟,何永.虎纹凤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3):63-64.
[23] 张国芳,陆广欣,陈丽闽,等.观赏凤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高频再生及超微结构研究[J].核农学报,2011,25(6):1157-1163.
[24] 钟红梅,曹明华.八宝剑凤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8,34(3):202.
[25] 何丽烂,庄尔铮,王惠珍.观赏凤梨组织培养不同外植体的比较试验[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78-80.
[26] 关丽霞,修红旭,杨倩,等.3种观赏凤梨花蕾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1999-2000.
[27] 龚明霞,张志胜,方峰,等.观赏凤梨远缘杂种离体再生体系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5):578-582.
[28] 徐立,黄碧兰,李志英.普雅凤梨的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6):1161.
[29] 罗庆国,周辉明,叶炜,等.观赏凤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三明农业科技,2008,112(3):23.
[30] 洪燕萍,林顺权,林庆良.四种观赏凤梨的离体繁殖[J].热带植物学报,2002,10(1):63-68.
[31] 周俊辉,王国彬,曾浩森.观赏凤梨嫩吸芽离体培养中褐化防止的初步研究[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3(1):5-9.
[32] 彭筱娜,易自力,蒋建雄,等.观赏凤梨组织培养中防止外植体褐化的初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7(4):67-69.
[33] 顾韵莉,杜文尉,严志衡,等.观赏凤梨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5(1):99-100.
[34] 林惠瑞.凤梨组织培养研究简报[J].中国果树,1981(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