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景丰,尤文忠,郭锦山,等.美国红枫容器苗培育技术试验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1(3):29-30. [2]戚拥军,隗军锋,李进章.美国红枫[J].园林,2004(3):59. [3]董转年,方乐金,张睿,等.红枫的不同繁殖方法比较[J].湖南农业科学,2011(5):114-115. [4]雷伟成,沈波.红枫的繁殖与栽培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9(13):194-196. [5]金铃鸣,金袅.优秀彩叶树种推介-美国红枫[J].花木盆景,2006(12):46-47. [6]李家孔,王玉英,曾德禄,等.美国红枫种子育苗技术[J].西南园艺,2006,34(4):45-46. [7]刘德,王加辉.长江中下游秋色叶树木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09(10):170. [8]钟家骥.彩叶植物巴西红苋和美国红枫的组织培养[D].成都:四川大学,2007. [9]肖元枝,刘辉华.秋色叶树种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08(8):77-78. [10]郝红波,李红.美国红枫生产技术及园林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2):27-28. [11]行道树之王-美国红枫的前景看好[J].河南科技,2009(22):11. [12]张健,李玉娟,李敏,等.典型彩叶树种美国红枫研究技术综述[J].广西农学报,2009,24(2):55-59. [13]李晶,王承义.彩叶树种美国红枫及其开发应用前景[J].中国林副特产,2006(3):102. [14]庞秋颖.哈尔滨槭树属植物秋季叶色变化的生理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15]王艳,方建勇.彩叶植物在杭州园林中的配置应用[J].中国园林,2008(7):73-80. [16]杨嫩菊.秋色叶树种变色机理及应用[J].河南林业,2002(4):27-28. [17]陈继卫,沈朝栋,贾玉芳,等.红枫秋冬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J].河南大学学报,2010,36(2):181-186. [18]王美玲,刁少东.美国红枫人工处理叶片色彩变化情况研究初报[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2):54,98-99. [19]张慧智,史学正,于东升,等.中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研究[J].土壤学报,2009,46(2):227-234. [20]杨羚.环境因子对紫叶加拿大紫荆生长及叶色变化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21]Kramerand K W.Autumn and winter garden[M].London:London Press,1992(9):96-99. [22]李玉娟,张健,李敏,等.蔗糖和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美国红枫色叶的影响[J].广西农学报,2009,34(6):27-28,42. [23]庞秋颖,卓丽环.槭树树冠秋季变色过程中叶片生理指标的空间差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6):1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