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黎裕.作物抗旱鉴定方法与指标[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11(1):91-99.
[2] 余玲,王彦荣,Garnett T.紫花苜蓿不同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草业学报,2006(6):75-85.
[3] 谢贤健,兰代萍,白景文.三种野生岩生草本植物的抗旱性综合评价[J].草业学报,2009(8):75-80.
[4] 何玮,范彦,王琳,等.三峡库区野生红三叶苗期抗旱性灰色关联分析[J].草业学报,2009(6):255-259.
[5]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高俊凤.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西安:世界地图出版社,2000.
[7] 张治安,张美善,蔚荣海.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8] 昌西.植物对干旱逆境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8):7549-7551.
[9] 宋松泉,王彦荣.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8):1037-1044.
[10] 彭立新,李德伞,束怀瑞.植物在渗透胁迫下的渗透调节作用[J].天津农业科学,2002,8(1):41-43.
[11] 孟繁静,刘适宏,苏业瑜.植物生理生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2] 陈颖,谢寅峰,沈惠娟.银杏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