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称福,易诚,范适,等.菊花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3):242-244. [2]于红芳,许刚,李永华,等.菊花品种唐宇金秋组织培养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9(11):114-117. [3]袁成志,李波,杨蔚然.菊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0(16):154-156. [4]肖志坚,纪艳,刘德江,等.菊花的组织培养技术[J].园艺与种苗,2012(3):21-23. [5]齐向英,郑丹,张超,等.菊花组织培养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3):63-64. [6]王仁睿,李明福,李桂芬,等.菊花品种“日本红”的脱毒和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8):797-798. [7]邓年方,吴桂荣.菊花花瓣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7,23(3):144-145. [8]丁世民,王泽宇,宋健云,等.不同品种菊花组织培养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1(23):101-104. [9]陈海霞,李茂娟.非洲菊不同发育时期的花托诱导愈伤组织的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1):1-5. [10]晨卉,王艳芳,陈素梅,等.五种菊花近缘植物组织培养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32(3):30-35. [11]陈雪鹃,吴珏,李雪珂,等.芙蓉菊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7):100-104,127 [12]郜旭芳,孔祥生,张妙霞,等.勋章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1(23):111-113. [13]姜宁宁,付建新,戴思.中国传统菊花品种‘小林静’再生及转化体系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报,2012(4):87-92. [14]李秋杰,陈春燕,张吉,等.6-BA和NAA对菊花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4):31-34. [15]郑杰,李素琴,黄红梅.万寿菊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J].北方园艺,2012(6):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