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二卷?虫草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建芳,杨春清.蛹虫草人工栽培及产品开发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6(2):268.
[3]李昊,吴白昌,李春兰.虫草人工栽培与深度开发[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5.
[4]张胜友.新法栽培蛹虫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5]曲燕,区智.蛹虫草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42-43.
[6]郑壮丽,黄春华,梅彩英,等.蛹虫草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2):225-233.
[7]韩燕峰,梁建东,杜文,等.蛹虫草几个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9,36(9):1423-1428.
[8]李亚洁,王鹤,孟楠,等.蛹虫草菌种复壮技术的研究[J].食用菌,2006,28(2):23-26.
[9]袁雪芬.优质蛹虫草菌种的快速选育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62-63.
[10]锁现民,蔡树威,张现法.浅谈蛹虫草栽培菌种制作及鉴定[J].食用菌,2009(4):41-42.
[11]李美娜,吴谢军,李春燕,等.人工栽培蛹虫草退化现象的分子分析[J].菌物系统,2003,22(2):277-282.
[12]汪虹,魏静,林楠,等.交配型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鉴定蛹虫草退化菌株的核相初步研究[J].食用菌学报,2010,17(4):1-4.
[13]耿丽娟,何莉莉,鄂玉洋,等.菌种保藏条件对蛹虫草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40(2):165-168.
[14]方华舟,董海波,肖习明,等.不同保藏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北冬虫夏草菌种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2):247-252.
[15]方华舟,董海波,肖习明,等.保藏温度、时间及代次对蛹虫草菌种质量的影响[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26(2):5-10.
[16]高新华.蛹虫草的交配型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8,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