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宗莲 , 侯岁稳 , 俞宏渊 . 除虫菊的组织培养 [J]. 云南植物研究 ,1998,20(3):351-354. [2]杜冰群,刘启宏,朱翠英.除虫菊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8,6(1):95. [3]陈寿宏.真空冻干技术在除虫菊鲜花干燥中的应用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24(9):31-33. [4]刘蓁,高山林.白花除虫菊组织培养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05,12(6):370-374. [5]吴沿友,张平夫.除虫菊组织培养研究[J].贵州科学,1995,13(3):28-30. [6]任秋萍,张复君.驱蚊草的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新科技,2002(3):11-12. [7]顾刘金,杨校华,陈琼姜,等.天然除虫菊酯的免疫毒性[J].职业与健康,2003,19(12):37-38. [8]董建新,马志卿.除虫菊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2(3):77-79. [9]任彦荣.除虫菊组织培养的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4):61-63. [10]张强,李琐,张兴.除虫菊组织培养中种子及幼苗消毒方法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7(2):27-28,55. [11]张军云,马文彬,瞿观,等.除虫菊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3):989-992. [12]郅慧,高山林.杭白菊茎尖组织培养及试管苗繁殖技术研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13(1):24. [13]李胜,李唯.植物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3(1):4-19. [14]孙满芝,尹成涛.植物组培过程中玻璃化现象的发生与解决措施[J].山东林业科技,2001(6):19-20. [15]吴林,吴飞,余家平,等.驱蚊草组织培养及其愈伤组织诱导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7,24(4):45-48. [16]董倩,李凤玉.驱蚊草组织培养及其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22(1):73-76. [17]张新英,韩厉玲,李白玲.离体培养下白杜木质部的形态发生研究[J].植物学报,1989,31(7):489-494. [18]柯善强,傅俊,桂耀林,等.裂叶悬钩子器官发生的细胞组织学观察[J].植物学报,1989,31(11):889-891. [19]颜昌敬.植物组织培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0]徐振彪,傅作申,原亚萍,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7(1):55-56. [21]张俊琦,罗晓芳.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5):720-724. [22]陈政,李程斌,何家宝,等.在正交设计在驱蚊草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1:364-367. [23]李丽,何康.两种红豆杉植物的愈伤组织培养及褐化抑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6):705-707. [24]柴明良.留兰香玻璃苗愈伤组织化再生正常植株[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27:371-376. [25]陈龙清,李春.日本早小菊的组织培养及玻璃苗防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6(3):272-274. [26]黄宇翔.无病毒香石竹组培玻璃化控制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