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萍,桑卫国,马克平.外来入侵种植物紫茎泽兰研究进展与展望[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6):1029-1037. [2]雷永松,陈亮,赵青.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07(3):36-39. [3]徐任生,陈仲良.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19. [4]李永明,李正跃,叶敏.紫茎泽兰不同都位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1):42-46. [5]朱正方,杨光忠,栗国强.紫茎泽兰化学成分的研究(Ⅰ)[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3):35-39. [6]朱正方,杨光忠,栗国强.从植物中寻找农药活性物质一紫茎泽兰化学成分的研究(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9(2):215-217. [7]李蓉涛,丁智慧,丁靖垲.紫茎泽兰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97,19(2):196-200. [8]胡觉,张无敌.紫茎泽兰的毒理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6,26(3):48-53. [9]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5-176. [10]朱丽丽,刘绍雄,王金华,等.紫茎泽兰乙醇提取物对五龄思茅松毛虫肠道细菌的抑制作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3):98-100. [11]江泉观,纪云晶,常元勋.环境化学毒物防治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69. [12]高平,刘燕萍,刘世贵.紫茎泽兰醇提物的毒理学研究[J].四川动物,2005,24(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