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振海.落叶果树种质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13. [2]滕元文,柴明良,李秀根.梨属植物分类的历史回顾及新进展[J].果树学报,2004,21(3):252-257. [3]郗荣庭.中国鸭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1-15. [4]张兴旺.云南梨树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3. [5]张文炳,张俊如,胡绪岚.云南省的梨品种资源及利用[J].果树科学,1998,15(2):188-192. [6]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二十二,农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275-280. [7]黄兴奇.云南作物种质资源[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7-172. [8]李学林,杨红均,李露,等.云南梨属植物资源及其利用评价[J].中国南方果树,2003,31(3):50-51. [9]张文炳,张浚如,李学林,等.云南红皮梨种质资源及其利用[J].中国南方果树,1997,26(5):38. [10]张秋香.云南红皮梨资源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06. [11]宋文熙,李东平.滇海虞衡志校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2]昆明市科学技术局.云南梨树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13]蒲富慎,黄礼森.梨品种[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14]张文炳,桑林.呈贡宝珠梨和大理雪梨是否同一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J].云南农业科技,1994(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