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无敌,刘士清.有害杂草的利用观[J].生命科学,1995,7(1):30-33.
[2]蒋三登,张中泽,王爱华,等.城市园林绿地杂草刍议[J].山东林业科技,2006(2):95.
[3]朱学文.简谈野生杂草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河南科学,1996,14(s1):163-165.
[4]唐洪元.中国农田杂草[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
[5]余清.云南烟地杂草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5-6.
[6]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植物医生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7]苏少泉,宋顾祖.中国农田杂草化学防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8]李扬汉.中国杂草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中国农田杂草原色图谱编委会,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中国农田杂草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10]马奇祥,赵永谦.农田杂草识别与防除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11]王枝荣.中国农田杂草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1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006.
[13]龚云丽,蔡永立.我国城市杂草的研究趋势[J].杂草科学,2005(3):6-9.
[14]王凯.杂草在城市景观中的生态价值与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9(4):99-100.
[15]陈欣,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杂草多样性保持的生态学功能[J].生态学杂志,2000,19(4):50-52.
[16]陈晓彬,黄少彬.汕头市主要草坪杂草的防控与利用[J].中国城市林业,2007,5(4):45-47.
[17]于顺利,彭羽.杂草也是绿化植物[J].植物杂志,2003(6):11.
[18]郭水良,李扬汉.杂草的基本特点及其在丰富栽培地生物多样性的作用[J].自然资源,1996(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