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娜.黄秋葵的综合利用及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27-29.[2]李春梅,曹毅.不同播期对黄秋葵生长及发育的影响[J].长江蔬菜,2008(6):31-3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322-4323.
[4]吴燕春,谢金鲜.黄秋葵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898-1899.
[5]刘东祥,叶花兰,刘国道.黄秋葵的应用价值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718-3720,3725.
[6]刘国民,李娟玲,王英义,等.黄秋葵组培快繁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4):521-524.
[7]吴丹丹.黄秋葵组织培养及胚性细胞悬浮体系的建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8]丰锋.黄秋葵子叶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1):81-84.
[9]徐涌,孙骏威,陈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吴茱萸组织培养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3):5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