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海军,傅茂润.牡丹雄蕊的营养成分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0(5):24-27.[2]刘建华,董福英,王晓,等.牡丹花营养成分分析及其评价[J].山东科学,1999,12(4):60-62.
[3]叶庆,刘明华.蒽酮法测定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中总糖含量的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4,23(3):29-31.
[4]高俊凤.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2-163.
[5]曹艳,黄必胜.半夏总蛋白含量的紫外吸收法测定[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7):48.
[6]刘萍,李明军.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7-148.
[7]彭金年,李银保,李青松,等.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皂荚中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J].光谱实验室,2009,29(4):851-854.
[8]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5,252-286,461-464.
[9]窦俊辉,喻树迅,范术丽,等.SOD与植物胁迫抗性[J].分子植物育种,2010,8(2):359-364.
[10]王秀红,边朝建.微量元素砷与人体健康[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5,26(3):101-10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3-4.
[12]曹会兰.重要的微量元素铜[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1,18(3):73-74.
[13]成玉梅,董苗菊,康业斌.洛阳牡丹花中营养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10):39-42.
[14]刘理,刘军.钒:一种具有非典型生物学意义的元素[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6,27(3):114-116.
[15]杜明,王聪,张兰威,等.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补充剂的研究现状[J].生物信息学,2007(4):176-178.
[16]罗海吉,吉雁鸿.硒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意义[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0,17(2):70-72.
[17]吴永胜,董国忠.铬营养的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00,12(1):8-11.[18]史国安,郭香凤,包满珠.不同类型牡丹花的营养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8):111-114.(该文作者还有乔裕龙,单位同第一作者。)